羌笛不易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盼 发布时间:2014-01-05

羌笛是羌族特有的双簧双管乐器。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竹是岷江上游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油竹,削成方形,双管用特制的丝线并排在一起。羌笛大多长17厘米。单身双管竖吹,有时用于伴舞,多独奏。

羌笛形态虽然简拙质朴,但是制作工艺却繁琐复杂。一把小小的羌笛从选料到完成需要三十多道复杂工序特别是小小的只有4厘米长的吹嘴,却非常“精密”。

在羌寨的里时日。很幸运地,碰上县里安排何旺全进成都一个文化展览进行羌笛表演。我和这个羌族男人都喜出望外。几十年如一日的痴迷羌笛,终有一天何旺全可以带着他的羌笛登上大雅之堂。

他说他还要做一支羌笛,虽然在表演时还用不上。他要做一支宝贝给他的儿子。

于是,我便提着摄像机跟着这个淳朴的羌族男人,进到深山寻竹。寻竹不易。何旺全说制作羌笛的竹子要岷江水养育的箭竹才好。并且要在深秋为佳。这样的竹子皮薄,管儿圆,内部规则。只有这样的竹子才利于发声。

找到竹子之后,何旺全说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他摊开双手让我看他手上厚厚的茧。他憨厚的笑着说,等做笛子时,嘴上也会起茧巴的,这些都是做笛子弄得。

找到合适的箭竹后,还要拿回家后放在羌家火塘的高架上,任由炊烟徐徐地熏,徐徐地炕,炕上一到两年,使它成为完全的干箭竹。何旺全特别强调说箭竹绝不能放置在阳光下,否则竹骨爆裂,竹筋尽断,无法成笛。箭竹炕好后,切出大约三分之二尺长的笛管,放进清油里浸泡,让竹的身体和灵魂都充满柔韧又坚决的性情,半年乃至一年方成。

经过清油浸润的箭竹还要经过去皮。传统做法只去掉竹的一面皮,便于打音孔和演奏用指。经过不断创新,现在要四面去皮,使竹子外形接近竹筷的方形,双管能够自然相并,这样吹奏出的音韵更加清亮。

因为羌笛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六孔双排的外形。羌笛六孔有七个单音,4,5,6,7,1,2,3。经过前几步,笛身已然成型,打孔是体现技术,需要干净利索,而且左右要对称,稍一疏忽,前功尽弃。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给“心头肉”上漆和装饰。双管笛身做好之后,要打上一层淡淡的清漆,既美观,又防蛀。还可以配上装饰物,体现个性化。

完成了这六个步骤,只能说完成了一半,因为羌笛最重要的是吹嘴,可以说吹嘴是羌笛的心脏。羌笛,是由双管笛身和双吹嘴两部分组成的。而且,一支羌笛,其音调、音质、音色、音韵,演奏者呼吸大小,以及定音,皆取决于双吹嘴的质量。

这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制作双吹嘴。它与双管一样,也是箭竹制成,但是要求更严格,制作难度更大。它要比管身小些,其薄薄的簧片,肩负着羌笛的发声与输送气流进入管身的重要使命,整个羌笛的韵味就由双吹嘴来把握。

一把小小的羌笛就是吸取着何旺全如此多的精力才会诞生。

演奏难度之高与制作工艺的繁琐加之羌笛艺人工匠的老化与年轻一代的流失。08年汶川大地震对于羌族的毁灭性打击。又使很多的文物都掩埋在黄土地中,沉睡下去。

几千年过去了,羌笛还是那种羌笛,乐曲还是那种乐曲,只是会制作、会演奏它的行家却越来越少,现在加起来一共不超过10个人。

如果说羌笛的命运曲折,且又穿越历史的三千年长河而遗留下来值得世人称赞。

那么羌笛如今的现状,今后的走向却值得世人警醒深思。和大多数中国民族文化一样,羌笛正面临着消失,躺进博物馆的成为死物的绝望处境。

行走在云端的羌寨,那巍峨的碉楼依然笔直挺立,咂酒依然清香,萨朗舞依然风姿绰约。可是总好像少了什么。一种心头失落的哀婉,也不知道如何诉说。笔者忧心这个古老文明将要奏起最后的哀鸣。

期许着有一天,在羌寨宁静的早晨,曙光翻过岷江山头的那一刻。有一声羌笛唤醒沉睡的大地。

分享到:

上一篇:羌笛一路悲歌 一路鸣唱   下一篇:羌族民歌之劳动歌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羌族的山歌
羌族传统乐器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