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时限性

来源:未知 编辑:茫宇 发布时间:2019-03-10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时限性,包括历史时限、季节时限、年龄时限、日常与节庆时限等,是指在不同的时间范畴内,各民族服饰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历史时限,是指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条件的改变或文化的变迁,导致服饰文化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变化和运动才是永恒的。人类的服饰文化也是如此。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当人类与动物界分离、刚刚站立起来的时候,还只能披树枝、挂树叶或用草、树皮、兽皮遮脐掩体,而到了石器时代,就已能简单地捶打、揉制树皮、兽皮了。随着人类智能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各种纤维纺织品又应运而生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衣饰的穿着也从局部的遮掩、装饰到整体的装扮,从简单的功利目的到既注重实用而又讲究美观的现代审美意识,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国各民族的服饰,在民族形

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也同样经历了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如满族,17世纪以前还生活在东北边疆地区,以渔猎采集为生。适应骑射生活的需要,男子都穿马蹄袖袍褂,妇女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入关以后,随着骑射生活的逐渐废弛,马蹄袖袍子也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马蹄袖只保留在一些有身份的满族上层人物的袍上。妇女的旗袍式样,也由原来肥大逐渐变得窄瘦,袖口则由窄变肥,开衩从四面变为两面。穿上它,更显得爽身合体、轻盈秀美、端庄大方了。土家族,“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服色。”清改土归流以后,男子不再穿八幅罗裙和佩戴耳环首饰了,也不“编发”、“椎髻”,而是剃光头了。

季节时限,是指随着春夏秋冬—年四季的更迭,各民族服饰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这种特点在北方民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或棉袍;游猎的鄂伦春人一年四季都穿狍、鹿皮袍。冬季的狍皮是绒毛,长而厚密,御寒性好,一般都做成冬装,寒冷时穿用。夏季的狍皮为沙毛,毛质疏松,多制成春秋或夏装,夏装毛朝外穿,既凉爽又能防雨抗潮,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维吾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族妇女虽然一年四季都穿裙子,但也要随季节的更替、冷暖的变换在裙子下面换穿单、夹、棉、毛或皮质长筒袜;南方民族服饰的季节性变化不大,但冬季也要穿得稍稍厚实一些。

年龄时限,是指各民族成员不同年龄段的服饰具有不同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儿童阶段、青年阶段、老年阶段的差异,尤其是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之间的差别。朝鲜族妇女的服装是由丝绸制作的短衣长裙,色彩艳丽、款式美观,从裙子的长短可以明显地区分年龄的大小口长及脚面的多是中年以上的妇女,短至膝盖的多为年轻姑娘;西北回、撒拉、保安、东乡族妇女戴盖头,少女戴绿色的,婚后生了小孩的妇女戴黑色的,老年人则戴白色的;普米族女性婚否,头饰是一个鲜明的标志,未婚姑娘一般用双层刺花的天蓝色布包头,外挂一根红毛线,而已婚妇女则要用长三四米、宽六十多厘米的黑布包头,且以包头直径越大、包得越圆为美,凉山、黔西一带的彝族,未婚姑娘一般穿两种颜色的裙子,已婚的则穿三四种颜色的裙子;云南元江哈尼族的糯美支系,女孩长到十岁左右时,头上开始佩戴闪闪发光的银泡小帽,腰束两头绣有花纹的箭头形蓝布裤带,裤带的两头垂于上衣后摆下的臀部处,花纹外露,表示少女天真无邪,拒绝接受小伙子的爱情。而到了十七、八岁。服饰就明显地不同了,除了头戴银泡小帽外,还要在帽沿边留有两撮飘逸的流苏,箭头形的蓝布裤带头上还要再加一种长约三十多厘米、由数十股蓝色细布条制成的名为“批甲”的饰物,这就意味着姑娘已经长大了,正敞开着情怀,准备接受如意小伙子的爱情。有些民族,如纳西族、基诺族、瑶族等的成丁礼,也是通过换装来完成的。换装,标志着他们已成年,可以进行社交活动。因此,成丁礼又称“穿裙子礼”或“穿裤子礼”。

日常与节庆时限,是指各民族日常服饰与节日喜庆服饰的不同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常服与盛装的区别。各民族群众在平日生活、生产劳动中,通常都穿着比较简单、方便的服装,而到了节日、婚礼等喜庆吉日往往就要穿戴上精工巧制、艳丽华美的衣服和各种装饰品,以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展示一下各族妇女纺线织布、挑花刺绣的精巧手工艺技术和聪明才智,如黔东南的苗族,男子平日一般都穿黑色窄领对襟便衣,下穿黑色便裤,而逢喜庆时日,便要穿起长及膝的左衽长衫。妇女平日多着右衽花便衣,青年妇女的衣襟边缘镶有彩色花边或绣有图案,下着黑色及膝长裙或长裤。而节日、结婚时所穿的盛装就异常华贵了,多上穿绣满花纹图案或缀满银片的交领衣,下着百褶裙,彩带裙,还要佩戴上琳琅满目的各种银饰品:银帽、银头花、银牛角、银梳、银簪、银耳环、银项圈、银月牌、银手镯、银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土家族妇女平日上山下田劳动,多穿白细麻布上衣,而节日盛装和姑娘的嫁衣“露水衣”就相当艳丽了。

“露水衣”上为左衽大袖大摆上衣,下为八幅罗裙或褶褶裙,头戴缀有银宝花、镶龙钉凤的箍箍帽,再佩戴上各种银饰,更显得绚丽多姿、熠熠生辉了;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永仁等地的彝族还形成了专门的服饰节日一“赛装节”(或称“服装节一),每到节日这一天(有的为农历正月十五,有的为农历三月二十八),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全都穿戴上自已绣制的花帽、花衣、花围腰、花裤、花鞋,成群结队的来到村边的斜坡地上:参加“赛装”比美等活动。由各村代表组成的评委,还要给每个村队和绣花能手评比打分。

分享到:

上一篇: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区域性   下一篇: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性别与职业性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性别与职业性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时限性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区域性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民族性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