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医的传统外治法(一)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覃金娥 发布时间:2015-08-18

早在土老司时代,土老司使用经典传统的“刀、针、火、药、巫”五术为一体的土家医的外治法。由传统的“五术”疗法,发展到今天的土家族外治法比药匠的推拿或称推抹疗法,水师的封刀接骨,梯玛的“法术”疗法,更具备民族特色。土老司的“五术”疗法,是土家族医生临床实践中继承了药匠、水师及梯玛们的医术医技并逐渐丰富和完善,发展到现今的几十种土家医外治法。

一、外敷疗法

外敷疗法是将鲜药嚼烂、捣烂或焙干研末,又或是配以辅料,例如酒、醋、桐油、米泔水、酸水、蜂蜜、蛋清等制成泥状膏外敷患处或穴位,使其达到治疗病患的目的的治法。此法是土家民间应用时问最久,范围最广的外治法。

(一)使用方法

1.敷患处

敷忠处是指直接将药物敷于患病部位,通常1到2天换1次。如治疗疱毒痈疽,将云头草、车前草、夏枯草,黄瓜香适量搞烂外敷于患处,或将魔芋用火烧至半生半熟加麦鸦蒜捣烂外敷于患处。

2.敷穴位

敷穴位是指将药物贴敷于治疗穴位上,通常1天1次。如治疗蛾口疮,将适量乌金七置于瓦片上焙干研末,加醋调敷在足心或脐上。

(二)适应证

外敷疗法适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颈肩腰腿痛、虫蚊咬伤、蛇斑疮、痈疽、水火烫伤、疱疔疮疖、无名肿痛等骨伤、皮外疾病,以及抱耳风、牙痛、发热、胸病、长羊子、流痰、疝气、脱茄、蛾口疮、腹泻、小儿盘肠气等。

二、涂搽疗法

涂搽疗法是将药汁涂搽于患处,以这到治疗目的。

(一)使用方法

将药物捣烂,用力拧出药汁,滴人清洁的盆或碗内,或将药放置于锅内,加水煎浓取汁,或将药晒干,切碎之后浸人酒内浸泡30天,取酒汁为药,或将药磨汁,用棉花蘸药汁后涂抹于忠处。

(二)适应证

涂搽疗法常用于皮外科,如水火烫伤、痈疱疔疮等。如治疗黄水疮,用挖耳草、牛舌头、土茯苓各等份煎浓后取汁外擦;治疗蛇斑疮,用五爪龙、雄黄等捣烂绞取汁液涂后擦于患处,或将地芳胆蘸醋磨汁涂擦于患处;治疗水火烫伤,用七叶一枝花、雄黄连伴酒磨汁涂擦于患处;治秃斑,取百部、首乌、泽泻各15g,当归20g,用50度白酒浸泡30天,取药酒涂擦于脱发患处。

三、点滴疗法

点滴疗法是将药汁滴人窍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疗法。

(一)使用方法

把药捣烂后用纱布滤出药汁,使其至清,然后将药汁滴入口、鼻、耳等窍内。

(二)适应证

点滴疗法多用于发热、伤风着凉、灌聘耳、牙痛、火巴眼、脑壳痛等病。如治疗偏头痛,用鲜萝卜捣烂绞汁过滤后滴人鼻孔内:治疗灌聘耳,用雄鸡(内色)冠血直接滴至耳内;治疗新生儿黄疸,用地苦胆磨汁(无需过滤),一次滴至口中3至5滴,日数次;治疗牙痛,用马蹄香30g、野花椒30g、生草乌30g,浸泡于适量包谷酒中10天,去渣过滤后备用,左侧牙痛滴于左耳,右侧牙痛滴于右耳。每次3滴,1天4~6次,滴后止痛迅速。

四、塞入持法

塞入疗法是将药物塞至腔窍内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法。

(一)使用方法

将药物捣烂呈泥状,用细纱布包裹后,塞人耳孔内或儿道(阴道)内,或将药研极细末(除去粗粉),用棉花蘸药粉,塞至鼻孔内。

(二)适应证

塞入疗法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白崩症、火巴眼,鼻出血等病。如治疗鼻出血,把鲜青蒿捣烂成泥状,用细纱布外裹,塞人出血的鼻孔内,能很快止住出血;治火巴眼,用地麻黄、千里光适量捣烂成泥状,用细纱布外裹塞人鼻孔内,每天左右鼻孔各塞1次;治疗白崩症,将桃树叶捣烂成泥状,包于细纱布中,塞人儿道,每天1次;治疗偏头痛,用地胡椒30g、白芷25g、冰片2g,共研极细末,病时用棉球蘸取药粉塞人鼻孔内。

五、吹末疗法

吹末疗法是使用纸筒或竹管将药末吹至患处的一种疗法。

(一)使用方法

将药物焙干后研极细末,摊开15至20cm大小的纸,将约0.3g的药末放在纸的边缘,细心卷成烟卷状.或将药末放人10 ~ 15cm长,直径约1cm的竹管内,再将药末吹散至患处。

(二)适应证

此疗法用于中暑、喉风、乳蛾等病。如治疗喉风,将壁钱6个,置于瓦上焙干。研成极细末后去粗粉,取0.3g放至竹管中,吹人患者喉中,每天4 ~5次。

六、撒末疗法

撒末疗法是将药末直接撒于患处的一种疗法。

(一)使用方法

将药物焙干,研成极细末,放人瓶中密封条用。用调羹将药末取出,均匀撒于患处。

(二)适应证

撒末疗法常用于有渗出液的水火烫伤、疮疡、镰疮、湿疹、脐疮及外伤出血等病证。如治疗脐湿、脐疮,用枯巩、煅龙骨各6g,麝香少许,研成极细末,调撒于患处;治疗虫蛇咬伤,将五爪龙、蛇倒退等量焙干,研成极细末后撒于伤患处。

七、佩带疗

佩带疗法是将药物末装人纸袋或小布袋内,佩带在患者胸前内衣口袋里,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一)使用方法

根据病情可选用猴子骨(焙干),油菜籽(焙干)、青木香(焙干)、追魂草(焙干)、雄黄、冰片、麝香、梦话树(焙干)等药物或银针、麝针等器具佩带。药各等量研细末,一般用药20g左右,用皮纸或小布袋包好后放人胸时内衣的口袋,或将细麻线套至颈项上,悬挂于胸前,睡觉也可不取,通常佩带1周左右,有时带1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如小儿走胎,用猴子头骨,油菜籽、青木香各适量研末后装入口袋,佩带于胸前,半月后取下;小儿骇着,夜晚睡觉时惊醒、喊叫,用追魂草10g研末佩带7天,惊叫可除;小儿走夜路时身上可佩带一根针或银制品以避免病气;佩带裹针或麝香于身上,可避瘟气,不生疱疮,亦可致妇人不孕。

(二)适应证

本法一是使药物经肌肤筋脉渗透至病处;二是药物通过鼻腔吸人体内达到安神定魄、调理气血的作用;三是药物的气味有醒脑、避秽、活血通筋、阻滞胎孕的作用。故对小儿走胎、骇着、黄肿包、妇女避孕、肝炎,咯痨、伤风头痛,及某些妇女病如带多、月经不调、痛经等均有疗效。

八、发泡疗法

发泡疗法又称为天灸,是将某种或几种刺激性药物捣烂后敷贴于体表某一穴位或患处,使其发泡而达到祛疾目的的一种疗法。

(一)使用方法

通常选用毛莨姜或威灵仙、野棉花等,依据病情,将适量的一种或几种药捣烂,贴敷于患处或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数小时后,患者敷药处出现瘙痒疼痛灼热感时即可去除药物,此时可见一个或几个小泡,于次日用麝针或刀针刺穿水泡,用虎杖纱条数后包扎。

(二)适应证

发泡疗法常用于倒胆症(黄疸型肝炎)偏于湿者、寒湿骨节痛、腰痛、咯吼病、肚肠气痛等病。倒胆症敷内关穴,略吼病敷天突穴或肺俞穴或丰隆穴,肚肠气痛敷足三里,腰痛敷肾俞、足三里,骨节痛敷患处。选穴需选取双侧,每次治疗选穴最多不超过4处。在使用此法时,酌情使用汤剂治疗效果更佳。

(三)注意事项

当水泡形成,撕掉胶布时,要小心缓慢的拉开,防止拉破水泡;水泡若在无意中破裂,耍及时外敷虎杖纱条,防止其感染。

九、敷胸疗法

敷胸疗法是将药物塞至去除内脏的雄鸡或癞蛤蟆肚内,用鸡身或癞蛤蟆敷贴在患者的胸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使用方法

(1)取500g重雄鸡1只,剖开并去除内脏,将预备好的药粉撒于鸡肚子中,趁热贴敷在患者胸部,半小时即可。药粉:雄黄10g、冰片10g、 石膏10g、金银花30g(焙干)香3分,共研细末备用。

(2)将癞蛤蟆剖开,除去内脏。用药粉撒于癞哈蟆肚子内,再用针缝合剖开处,敷至患者胸部,也可敷至肺俞穴。药粉:天娘藤子20g、苏子15g、夜关门10g,共研细末备用。

(二)适应证

此法有赶火散瘀、败毒通筋之功效,用于心跳无力(心衰)、气短、胸闷,亦治发热。癞蛤蟆敷贴可赶痰止咯止胸,常用于治疗咯痰、咯胸、气促。

(三)注意事项

非毒气或高热而致的心跳无力、气短、胸闷者,使用鸡身敷贴效果欠佳。使用后的鸡不可食用,需埋掉处理。

十、药浴持法

药浴疗法是使用药水浸泡、擦洗肢体或药气熏患处的方法来消除疾病的疗法。

(一)使用方法

根据不同病证选择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治疗部位。病变范围较大的,药量每味可用至30 ~100g,用大瓦罐煎取汁,将药水倒人水桶、浴缸内浸泡肢体,如治疗中风偏瘫,各种风寒湿关节痛、麻木。甚至关节变形,常使用威灵仙、续断、接骨木、白京条、四两麻、岩风藤、三百俸、蜈蚣、大血藤等赶风散血药物来水煎浸浴。病变范同比较局部的,药量10g至30g、可用脚盆作为药浴工具。如治疗足关节病变、手腕关节病变等,可选用姜黄,桑枝、寻骨风、岩防风等药水煎浸洗。药味较多的情况下,每味药呈可偏少一些;药味较少,如1~2味煎水外洗时,每味药量一般偏多。

(二)适应证

本法多用于风湿骨节痛、肢体麻木,中风偏瘫、骨节肿大胀痛、跌打损伤、肢体浮肿、蚂蚁不过节、脱肛、脱茄、痔疮、白崩及各种皮肤病等。如桑枝烧炭后浸水可洗头屑;鲜桃树叶60g煎水取汁,冲洗儿道可治崩;红紫木炭(柴木热炭)5kg,兑开水和童便,浸泡一夜,取其清汁加热,擦洗后可治疗关节疼痛;石摘皮100g、白帆15g,煎水取汁坐浴,治疗痔疮等。

分享到:

上一篇:土家医的治毒法   下一篇:土家医的传统外治法(二)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土医医药沿革
土医偏方治疗胃溃疡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