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曾是开发东北边疆的北国稻农

来源:未知 编辑:茫宇 发布时间:2019-03-02

祖国的东北边疆辽阔而富饶。1644年清军人关,东北地区的满民族大部随军人关,致使该地变得荒凉。1677年,清政府以保护其祖先的“发祥地”为名,把长白山和鸭绿江、图们江以北千余里之地划分为封禁地区。于是,鸭绿江右岸和图们江左岸便成了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的地带。

但是,无论清朝统治者把这片地区封禁得如何严紧,还是限制不了有人到此寻求生计。1821-1861年之间,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其后,进入封禁地区开垦的朝鲜族人民日益增多。

他们之中有的在此伐木建屋,逐渐安定下来。但是,在这个时期迁入的朝鲜族农民毕竟人数很少,并且大多数秋去春来,居住情况还不稳定。

19世纪后半叶,朝鲜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使广大劳动人民无法生存下去,加以1869年朝鲜北部发生了空前未有的大饥荒,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大批饥民为了寻求生路,扶老携幼,不顾禁令森严,纷纷徙入我国东北边疆定居下来。

各族人民相继大批迁入封禁地区后,开垦范围逐渐扩大。清朝统治者对封禁地区这种自发性的开发,一再巡缉无效,不得不采取默许态度。并且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地索取兵饷,用以充实边防,逐步把“封禁”政策改为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省设荒务局,宣布废除对图们江左岸的“禁山围场之制”。同年,又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了“招垦局”,公开招募移民。为了管辖移民,并在下面设置了17个最初行政区(社)。

这时,沙俄势力正向朝鲜扩张,对朝鲜的通商关系日显活跃,特别是与靠近延边的朝鲜庆源陆路的通商往来更为密切。于是,清政府采取对策,加强对朝鲜的通商,以抵制帝俄势力。1885年,清政府与朝鲜订立了“吉朝通商章程”,在延边地区设置了“和龙峪”“光霁峪”等局卡,办理与朝鲜会宁、钟城等地的陆路通商事宜,并兼管边境开垦事务。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于1894年在延边地区设了镇远堡、宁远堡、安远堡和绥远堡等四大堡,堡下分设39个社,把朝鲜族人民全部编入124个甲,415个牌。这就是延边朝鲜族村落最初的分布情况。

朝鲜族迁人人数越来越多,其开垦与居住的范围已突破和龙峪地区,扩展到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等流域一带,当时延边各地几乎到处都有朝鲜族,他们同当地的汉、满族人民和睦共处。延边地区已成为一个民族杂居地区。

到1918年,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朝鲜族已达36万余人口。

迁入之初,朝鲜族大都是一贫如洗的农民。他们冒着“如有越江处死毋论”的禁令偷越国境,宵行路饮,衣食无着,处境极为困难。他们住的是不蔽风雨的茅屋,吃的是山果野菜,用的是手制木犁,没有牲畜就用人力。犁出来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他们艰辛劳动的汗水。初期,清政府对进入“封禁区”垦殖的朝鲜族人民采取毁田平舍的驱逐政策。到1890年,清朝统治者又迫令朝鲜族人民“剃发易服”,并规定只有俯首听命者才能“受田为民”。朝鲜族人民对清政府这种反动的民族同化政策表现了强烈的反抗,不顾强迫和威胁,仍然坚持了开垦劳作。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朝鲜族以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他们在我国农业史上创造性地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原来图们江、鸭绿江流域多为山区和丘陵,气候寒冷,无霜期最短110天,最长160天,而且都是野草丛生、树根盘绕的荒原和沼泽地带,一般不宜种植水稻。但朝鲜农民不畏艰辛,刨地拓荒,积极试种水稻,终于使水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成功生长起来。

早在1870年前后,个别朝鲜族农民在通化县大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相继在临江、辑安(今吉省集安市)、怀仁(今辽宁桓任满族自治县)、兴京(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柳河、梅龙等地和延边部分地区开始种植水稻。散居在平原地带的铁岭等地和居住在东北北部宁安县新安镇一带的朝鲜族农民也改种了水田。此后,由朝鲜族农民开垦和种植水田的面积逐年有所扩大。

在开垦水田的过程中,朝鲜族人民不仅要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而且还要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种种阻挠和破坏活动进行斗争。改种水田的初期,地主怕气候不良,种植水田会减产,便强迫农民交纳开水渠所占用了的土地费用(比原有地租高两倍至三倍),企图以此阻挠朝鲜族农民开改水田。而当他们看到水田开成,产量提高时,又增收地租。地方官府也乘机向农民增收高额水税。因而朝鲜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改种水田而有所改善。

水田的开发从通化县大甸子等地扩大到延边地区。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了长达1308米的渠道,灌溉了33顷稻田,并获得较高产量,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水稻产区。据统计,至20世纪20年代,吉林省延边地区、吉林地区100%的水田,通化地区85%的水田,黑龙江省100%的水田,辽宁省开原地区90%的水田,兴京地区和沈阳地区85%的水田,抚顺地区80%的水田,安东地区70%的水田均是由朝鲜族人民开发耕种的。

随着水田的开发,原集中分布于鸭绿江、图们江以北地区的朝鲜族,分布地域逐渐向西、向北扩大,并大多分布在易于开发水田的江河流域。到20世纪30年代末,东北地区的松花江、牡丹江、绥芬河、嫩江、乌苏里江以及东、西辽河等流域,都有他们的足迹。

朝鲜族人民除开垦水田外,又和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大量的旱田。到1881年,仅在延边地区先后垦拓的土地面积就达5300多公顷,到了1894年,在朝鲜族专垦区开垦的土地达到12000多公顷。为了把荒山草野变为良田,他们克服了多少困难,流出了多少血汗!

朝鲜族迁入我国东北的过程,是一个开发我国边疆的生产斗争的过程,又是一个与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行阶级斗争的过程。

分享到:

上一篇:朝鲜族跨境移民到我国的四个阶段   下一篇:朝鲜族重视教育的传统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朝鲜族普及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教育的发展
朝鲜族重视教育的传统
朝鲜族曾是开发东北边疆的北国稻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