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人物“冀文正”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4

被新华社誉为“珞渝文化第一人”的冀文正,至今还保持着几个“最”:

他是我国进入珞渝地区最早、数次最多、步行路线最远的解放军干部,又是我国最早研究珞渝文化成就最大的学者,已收集资料近千万字,写成专著30余部。

这样多的“最早”、“最多”、“最远”,得从五星红旗开始飘扬在世界屋脊的时刻谈起。

为门巴、珞巴确定为单一民族做了重要工作

冀文正出生于河南郑州市。1948年他初中毕业便投笔从戎,参加了解放战争。

1950年3月,冀文正作为军队文化干事随军进藏,在藏东南的波密、通麦一带展开工作。1954年7月,为开发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珞渝地区,年轻的冀文正打起背包,在一名珞巴族向导带领下,第一次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山海拔5800米的金珠拉山口,进入了珞渝地区的墨脱县。对这次攀越,尽管他早有思想准备,但这条路的艰辛,仍是出乎他所料。这次攀越不仅使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踏进这个神秘地区的汉族干部和军人,也让他从这个时候开始,找准了自己人生定位。

被称为“人间绝域“的珞渝地区,封闭而与世隔绝。早在1914年,英国驻印度总督麦克马洪曾派遣一名叫做比利的皇家陆军上尉,从次大陆一侧企图进入该地区。在无人的原始丛林中摸索了半个月后,他发现一群头上装饰有野猪獠牙的人,围着石锅、木碗,正在用手撮着进餐。刚想拍照,一支投枪迎面飞来,吓得他扭头便逃。事后,这名探险者在日志上写道:“这是一个尚未开化的民族!”

这个鲜有接触外界的部落正是生活在西藏边境的珞巴人和门巴人。

这两个世代生息在祖国边陲的特殊部族,被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阻隔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的大峡谷里。这里有着他们先祖的遗址和图腾,有着他们旷古的追求和憧憬,更有着他们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情愫和恩恩怨怨。在义无返顾的生存斗争中,坚韧执著的心智操守,使他们完成了生生不息的种族奠基。一年之中,有9个月不能与外界沟通的险恶环境,让这里处于一种接近原始的封闭,使这里的民俗呈现出许多独具一格的特征。

作为首批入驻珞渝地区的汉族干部,冀文正很快发现这里的珞巴人和门巴人,在人文心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诸方面,完全有异于其他少数民族,保留着大量原始部族的人文形态。他既为其刀耕火种、结绳记事这些极度落后的生存方式而惊讶,更为他们所创造的奇诡壮丽、巍巍荡荡的文化遗产所吸引。为开展工作,他很快掌握了珞巴语和门巴语,在与当地民众交往时,有意识地对当地民风民俗和文化资料进行收集,并以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对它们进行系统地考订。正如冀文正在一则日记中所写的那样:“因为我从具象化的民风民俗中,看到的往往是一个历史大时代中有关民族文化精神的涌动。这不仅需要我作出生死以之的感情大投入,而且需要足够的学识、才情、精深的唯物史观和哲理品格。当我跋涉在残阳废垒和高山深峡之间,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时,我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巨大的心灵情结。面对这种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他们的喜怒哀乐,会让我产生出对过去的叹惋和对现在的珍惜,逼得我只有将手中的工作做好,方无愧历史的托嘱!”

1954年冀文正刚到珞渝地区时,国家尚未正式确认门巴、珞巴两个民族的成员地位。正是他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有关这两个古老部族的资料11件,并附上自己的考订和研究上报自治区和国务院,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为这两个民族正式确认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这些珍贵文献——他当年撰写调查报告的原稿和西藏自治区根据他的调查上呈中央的申报样稿,现仍由他保存着。1964年和1965年,国务院相继批准确认门巴族珞巴族成为单一的民族。

然而,对誓将整个身心融入珞渝文化研究的冀文正来说,这一切仅仅是他夙兴夜寐、披荆畚砾的开始。  

推扩“玉米结婚”和第一次在群众面前撒谎

在现代文明涉足珞渝地区之前,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当地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落后状态,当务之急是提高生产率:对农民出身的冀文正来说,虽不是难题,却也并不顺刊。以玉米的人工授粉为例吧,任他磨破嘴皮,群众就是不信。他只好先做民族首领的工作,在他的一小块地里搞了一次现场演示,消息传出后,络绎不绝的人群,纷纷来看玉米“结婚”。

秋收时,当那些忧疑参半的人群再到这块地时,简直惊呆了!这里的棒子竟比当地未经授粉的棒子大出一个头,每个棒子的平均出粒率也比普通棒子整整多出35克。——“玉米结婚”可以高产!一经传开,冀文正简直成了活神仙,当地人纷纷求他去指导生产。珞渝地区的农业,从此年创新高。

地处亚热带气候的珞渝地区,向来是疾病的高发区,其中尤以疟疾为烈。为此,冀文正通过自学掌握了一些治疗此病的方法。但在这个只靠驱神弄鬼治病的蒙昧地方,要让当地人求医就药,简直难如登天。一次疟疾大流行,米古巴部落酋长的女儿亚姆己染病一个多月了,巫婆米吉驱鬼多次,她病情却渐入膏肓。就在大家拟为病人准备后事之际,冀文正毅然与酋长立下军令状,保证让他女儿起死回生。通过3天的治疗和精心守护,少女得救了,活生生的事例从此改变了当地人驱鬼治病的陋习。

少女康复后,又出现一道让冀文正料想不到的难题。

亚姆姑娘聪慧伶俐,擅长歌舞,是部落远近闻名的歌手。病愈后,她成了冀文正营房的常客,每当他下乡工作,她都要陪他走得老远老远。原来是她爱上了他!

一个是当地的政府工作队队长,一个是部落酋长的千金,风华正茂的他俩都未婚,任何人看来都认为不失为一对天造地设的最佳伴侣。但当时国家对汉族干部的婚恋有明文规定,若贸然与少数民族妇女结婚,会引起坏人中伤,也不利于边疆建设。他只好托人向她再三解释说自己早有对象,婉拒了少女的好意。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惟—一次在兄弟民族面前撒谎!

姑娘却不相信冀文正的话。每当月上树梢之际,仍执著地在他的窗前诉唱情歌;“河边鲜花朵朵,有心摘给哥哥,伸手却又放下,怕他爱上别个!”为了打消姑娘的痴情,他只好从师部借来一张女战士的照片,方才让她死了心。类似的故事,冀文正还遇到过几次。

潜心砥志 两袖清风

从入驻西藏到离休后的50年间,通过日勤不怠的学习、钻研,冀文正已成为我国第一位精通汉、藏、珞巴、门巴4门语言的专家和谙熟珞渝文化的学者。迄今为止,他还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山28次,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8次。说起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山28次,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8次,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旁证:1996年他为新华社纪录片《墨脱》担任过总顾问和向导,摄制组一位同志事后曾道出过“翻越”的艰辛:“崎岖小路被丛莽和泥石流搞得时断时续,说是攀越还不如说是在开路,最多一次,3天才走了10公里。上山还好;最苦的是下山,崖下是一江激流,面前是险陡的峭壁,人只能臀部朝天脸向后一步步往下挪,稍不留心碰落一块石头,那溅起的满江轰鸣声,吓得人手足发软……” 而率领摄制组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冀文正,其时已届63岁的高龄!他那钢铁般坚韧的意志和精神。让人不由景仰万分。

正是这位有着天马行空般博大胸襟的老人,以其独有的从容和自信,从离休到现在,己利用他收集的近千万字的资料,先后撰写出30万字的《珞巴族谚语》,20万字的《珞巴族民间故事》,各30万字的《门巴族谚语》和《门巴族歌谣》。新近又出版了各20万字的《珞巴族风情录》和《门巴族风情录》。其中许多篇章,如《自然崇拜》、《奇特的地貌》、《男性生殖器崇拜》、《繁多的禁忌》、《奇特的婚俗与葬仪》等,不仅被国内广泛采用,有的还被港、台、印度等地的报刊多次转载。千万别小看这些著述,其中每一个字、每一首歌、每一句谚语,都是冀文正在大峡谷里履险蹈危,一村一户从珞巴族门巴族老人口中钩沉辑微而来的。这些苍老而古拗的文化符号,经他小心翼翼地求证和疏理,开始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而雄沉深厚的珞渝文化也在世界文化之林,渐次展现出她的万千气韵!

多年来,这位被新华社誉为“珞渝文化第一人” 的冀文正,其身分却是政府官员!很难想象他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中,是如何潜心砥志畅游在民族文化之汪洋大海中的。

“为官四十载,两袖一风轻”,离休后的冀文正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一个老干部,不懂得把精力用于钻营和聚敛,只凭一种难割难舍的珞渝情结,将毕生的积蓄都用在了考察和出书上,这样的人能不清贫吗?但清贫的只是个人,经他收集和抢救出来的近千万字的珍贵资料,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分享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珞巴族人物“阿巴达尼”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珞巴族人物“冀文正”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