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原始制陶唯一传承人羊拜亮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2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羊拜亮(女),现年72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

前不久,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传承人名单中,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的羊拜亮老人,被确定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从此,这一黎族传统技艺,将会后继有人而不再面临失传的危险。

日前,记者采访了83岁的羊拜亮阿婆,并目睹了她制陶的过程。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和观摩她的制陶工艺,羊拜亮阿婆和孙媳妇文亚芬老早就准备好制陶用的黏土,一步也没有离开家门。

见我们来了,老人赶忙去换了一身黎族传统服装,把她那些制陶工具一件件搬到门口一棵大树下,还搬来一条长板凳,提来一桶水。

文亚芬首先介绍说,制陶用的是一种灰色黏土,要从外面挑回来晒干,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碎,再用筛子筛,反复多次把土变成细细的粉末才能用。

在文亚芬说话的时候,阿婆蹲在地上,已经熟练地在泥粉里倒上水,拌成泥团,像和面一样把土和匀。这时她站起来,取出一块泥团拿到板凳上,铺压成薄饼状以后,再移到已铺好布的方凳上,用一根削尖磨薄的竹棍把薄饼划成圆,陶底就做好了。

她又取一块和好的泥团搓成条状,沿着陶底粘好,再捏扁。这样一层层绕粘了四圈后,一件形似钵状的陶皿就有眉目了。然后再压实、抹平、抹光,最后她还专门在陶器上沿安上两个耳朵。做好这件陶器,老人花了一个多小时。

“做好的陶坯还要晒上6至8天,完全晒干后,才开始烧陶。”文亚芬说。

当木柴烧成炭时,再把干稻草铺在陶坯上面,要2到3个小时才能烧好。

“来看阿婆制陶的人很多。”文亚芬自豪地说。有一次来了一车人,还把她们做的陶器全买走了。一对黑人夫妇甚至要请她们去美国玩,但她们谢绝了。

老人一生制过无数件陶器

通过文阿芬的翻译,记者了解了羊拜亮阿婆制陶的传奇一生。

羊阿婆从18岁开始,就跟其母亲学习制陶技艺,嫁到保突村时,其制陶的技艺已很高了。那时候保突村很穷,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制陶,以换取粮食和食盐等。羊拜亮嫁到黄家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在制好陶后,她就挑着陶皿走村串寨地叫卖。当时不是收现金,而是以物易物,即用陶皿换粮食,一件陶皿能换多少粮食,取决于这件陶皿的容量,即它能装多少粮食就可以换走多少粮食。

文阿芬说,从年轻到现在,羊阿婆也记不清自己制作过多少件陶皿了,大到小缸,小到碗、调羹等,她都制过,白沙、东方等周边市县都留下了她卖陶皿的足迹。前两年,曾有美国、印度等国家的人慕名前来买阿婆做的陶器。

文阿芬说,以前村里很多人都会制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大多数用上了各种铝制用品,多年前村民就不再制陶,只有阿婆还在做。但年龄大了,除非有人定做,一般阿婆不会再做陶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粘土不好取了。因为该村只有一块地方有这种粘土,取多了以后村民有意见。

制陶技艺传女不传男

黎族制陶技艺向来“传女不传男”。在过去,妇女制陶时甚至不允许外人或男子观看。所谓“女制陶男莫近”。文阿芬说,从挖土到制陶坯、烧陶,通通由妇女来做,男子只是砍木柴、挑陶器等杂活。对于这种习俗,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大家比较接受的说法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将制陶技艺传给妇女,为的是使妇女在生活贫困或男人遭遇不测时能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

文阿芬说,阿婆的两个女儿、她的家母以及她本人都从阿婆那里学会了制陶技艺,等两个女儿长大后,她也要把这门技艺传给她的两个女儿。

据了解,昌江文化部门从2005年成立保护小组,开始用五年时间用32万余元对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保护。相信随着昌江黎族制陶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羊拜亮老人被指定为传承人,这项即将失传的古老技艺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分享到:

上一篇:黎族剪纸传奇人物韦勤   下一篇:黎族咚铃伽传承人王中信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黎族歌手“黄婷丹”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