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相互兼并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春秋初年,西边的戎和北边的狄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四周夷狄趁全国动乱之机纷纷入侵中原,以致“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这就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互动的客观反映。进入中原地区的蛮、夷、戎、狄大部分融入华夏族,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先生言及华夏族的形成时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华夏族向蛮夷戎狄地区的流动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从孔子“欲居九夷”的想法,到春秋时代“用夏变夷”思想,再到荀子“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之说,都表明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保持着频繁的族际交往。华夷之间的这种双向交流和族际互动有利于杂居格局的形成。
正如有学者所说“按地区分族而居是古代社会的共同现象,中国古代亦不例外。”从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情形来看,中国早期的民族分布格局确实呈现出显着的“聚族而居”的特点。